查看原文
其他

哥本哈根大学EBHDL流程模型助力打造有益健康的城市绿地

LAF编辑部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2-12-08


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2020年第3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城市韧性专刊。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读

城市绿地在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与福祉,辅助自然疗愈方法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开发制定了各类工具和设计指南来指导设计,但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些工具较难适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相关指南也缺乏通用性。哥本哈根大学自然、健康与设计研究小组开发了基于循证康复景观设计(EBHDL)的流程模型,以帮助景观产生积极的健康效益。该模型应用于纳卡地亚®疗愈花园和欧拓维亚®健康森林的设计工作中,实现了对模型的初步验证。



实现设计目标

——如何打造有益健康的

城市绿地

Keeping Promises

—How to Attain the Goal of

Designing Health-Supporting

Urban Green Space



 

乌尔莉卡·K·斯蒂多特

Ulrika K. Stigsdotter

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系景观设计专业教授;SSC Studio合伙人


 

乌尔里克·西德尼斯

Ulrik Sidenius

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系助理教授;SSC Studio合伙人


LAF



 0

景观设计学科中健康设计的不足


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绿地建设,目的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带来积极的疗愈效果。这离不开景观设计学科中健康设计分支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学科中的健康设计(HDLA)指“借助一定的自然环境设计举措来完善疗愈过程,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1]。通过绿地设计改善人类健康也是设计师的职责,尤其是当场地面向的是病患等弱势群体时。


研究和实践均已表明,绿地有时不仅无法改善甚至还会危害病患的健康[2][3]。此外,在设计阶段也必须仔细考虑绿地的用途——如果人们却并未按照设计师所预期的方式使用场地,那么绿地改善健康与福祉的潜力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消失。从HDLA角度来说,设计师应当明确意识到,并非所有的绿地都有益于人类健康[3]。因此,仅仅通过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未必能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尽管已有相关评估工具和指标关注于居民居住地与毗邻绿地之间的距离以及绿地面积等因素,可能会对规划工作有所助益。但从设计角度来说,这些工具和指标并未考虑绿地质量或美观等因素,因此可供设计实践参考的价值较为有限。在HDLA中,常见的设计指南常被用于指导医疗机构的户外空间或针对特定病患群体的疗愈花园的设计。但受不同气候、建筑类型和现有绿地情况等因素的制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旧困难重重。


景观设计学科正逐步走向循证设计,相关的研究依据也已融入设计审美之中。在循证设计这一动态、渐进式发展的领域中,尽管对于自然与人类健康的探讨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但只有极少部分的最新研究关注于景观设计,以致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极度缺乏科学依据。



 0

基于循证康复景观设计的流程模型


近15年来,哥本哈根大学自然、健康与设计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设计、应用并验证一种基于循证康复景观设计(Evidence-Based Health Desig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EBHDL)的流程模型。多年以来,EBHDL流程模型经历了多轮演变。但整体而言,模型的实质内容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仅出于提高用户友好度、完善教学方法等目的而在呈现形式上有所更新。


第一版EBHDL流程模型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第二版EBHDL流程模型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第三版EBHDL流程模型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最新一代的EBHDL流程模型涵盖证据收集、编程、设计和评估4个步骤。通常,景观设计师或其他设计师需要全程参与,但如果“设计”过程从属于某个研究项目,则建议由未参与设计的人员完成“评估”步骤,以免存在偏倚。


证据收集


主要收集与如下主题相关的证据:


1)目标群体,即设计对象。在证据收集过程中,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等个人信息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采集目标群体的健康状况、健康问题,身体可能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等。


2)人类健康,即目标群体能够从与自然的接触中获得哪些益处。该主题主要关注自然、人类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3)环境,即场地现状如何及何种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健康。该主题强调的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审美素养与知识水平。


4)利用自然,即如何借助环境改善目标群体的健康状况。该主题的核心是通过收集相关证据,了解目标群体如何将自然用作一种治疗方法来改善健康水平或预防疾病。


编  程


完成证据采集后,需要对这些证据进行系统化处理,处理步骤为:


1)明确希望通过设计达到什么样的健康效果,依此确定最终会采取哪种疗愈手段(如疗愈项目类型、有益健康的干预措施等)。


 2)设计标准是基于选定证据的明确目标,唯有达到标准要求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 


3)设计方案描述了特定的设计策略是如何满足相应设计标准的。


程序组织过程示例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设  计


在完成编程后,景观设计师便正式启动设计工作,该步骤主要包括4个部分:


1)概念设计:即通过概念图或概况描述来示意设计标准中所确定的功能、结构和形式。


2)方案设计:完成概念设计工作后便正式进入了方案设计阶段。


3)建造:作为对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建造过程应当严格遵循设计方案。


4)使用:在建造完成后,目标人群便会依据治疗方法来使用场地,开展有益健康的活动或施行自然疗愈方案。


评  估


当目标群体开始使用场地后,评估工作也相应启动。


1)使用后评估

本流程模型使用的使用后评估主要考察设计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标,核心评估对象为物理环境;环境体验;运营,使用方式和活动;运营体验、使用方式和活动对目标群体的影响;健康与福祉改善成效。


2)新知识

使用后评估的结果和经验可作为新知识和证据,进而应用于其他项目。


3)方案调整

在使用后评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可为决策提供依据,帮助调整设计方案。此时,整个进程也就重新循环至EBHDL流程模型的第一步“证据收集”。



 0

EBHDL流程模型在

自然、健康与设计实验室中的应用


在哥本哈根北部30km处的一家古老而美丽的植物园中,有一间完全位于户外的实验室——“自然、健康与设计实验室”,实验室包括三个室外空间:建于2011年的纳卡地亚®疗愈花园(Nacadia®)、建于2014年的欧拓维亚®健康森林(Octovia®),以及在建的森林步道“行走的绿色空间”(Move Green forest trail)。这三处室外空间均依据EBHDL流程模型进行设计,且可用于科研、教学和展示。


纳卡地亚®疗愈花园总平面图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欧拓维亚®健康森林总平面图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乌尔莉卡·K·斯蒂多特教授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身作为一线景观设计师的经验,再辅以对场地的景观分析,收集了众多与纳卡地亚®疗愈花园有关的研究证据。同时,她也悉心向同行及医生、心理学家和专业从事自然疗愈的理疗师等临床医师求教。最终她与教育心理学家苏斯·索拉·克拉松(Sus Sola Corazon)合作,为纳卡地亚®疗愈花园开发了具体的自然疗愈项目。以上收集的所有证据均被置入一个综合性“程序”中进行系统化处理。在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景观设计师乌尔里克·西德尼斯对花园进行了深入的使用后评估调查[4]


纳卡地亚®疗愈花园入口处(上图)和花园中的小湖(下图),通过汀步可到达一座湖中小岛 © Ulrik Sidenius


下图以纳卡地亚®疗愈花园的设计为例,展示了特定的证据在EBHDL模型中的处理步骤。首先,该证据可呈现为一个4层三角结构——人们越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拥有越强的认知能力,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就越少,而对于自我能力的需求越大。其次,将上述证据置入“程序”中进行系统化处理。经过计算后,将依据该证据生成相应的设计标准,即“设计方案应当提供一个包含所有4层需求水平的三角结构”。随后,展示满足不同需求区域的分布情况,场地概念图也揭示了最终设计方案的轮廓。最后,基于使用后评估、系统化的行为观察和使用者访谈的结果,生成简化的图解。


步骤1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步骤2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步骤3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步骤4 © Ulrika K. Stigsdotter,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由斯蒂多特、西德尼斯和安妮·达尔·拉夫沙吉(Anne Dahl Refshauge)设计的欧拓维亚®健康森林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过程。该设计项目的前期研究表明,感官感知维度可能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感官感知维度主要通过针对8种自然体验维度的要素分析而获得,它们的变量数目各不相同[5]。要素分析和景观分析的结果是“编程”的重要证据来源。随后的设计也包含了8种不同的“场所”空间环境。经过不断的优化,每个“场所”都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感官感知维度,并经由一条长达750m的小径串联为一体。


欧拓维亚®健康森林中的第一个“场所”,这里代表着名为“社交”的感官感知维度。© Inger Ulrich

欧拓维亚®健康森林中的第七个“场所”,这里代表着名为“自然”的感官感知维度。 © Inger Ulrich 


森林步道“行走的绿色空间”是一个在建项目,斯蒂多特和西德尼斯当前的任务是确保设计方案将所有的设计标准都纳入了考量。该项目的证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系统性文献综述、针对行动不便人士使用绿色空间情况的全国性调查的统计分析、对从事帮助行动不便人士进行户外康复的专业人员的访谈、室内焦点小组访谈、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面向行动不便人士的个人深度访谈、对较为成功的无障碍绿色空间案例的实地研究,以及一些工作坊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纳卡地亚®疗愈花园和欧拓维亚®健康森林已经实现预期效果[4][6]~[9]。未来,EBHDL流程模型还需进行更多验证研究。



 04 

EBHDL流程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EBHDL流程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始终以使用者为中心。在过去12年中,哥本哈根大学已经面向健康设计专业的国际硕士生开设了相关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EBHDL流程模型不仅能为他们的设计过程提供指导和帮助,也能为设计方案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将EBHDL流程模型应用于纳卡地亚®疗愈花园和欧拓维亚®健康森林后,该模型的部分优势逐渐显现,如跨学科性、系统性、透明性和动态性。此外,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还可用于指导其他项目。不足的是EBHDL流程模型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同时,对于设计师而言,相关性更高、实用性更强的证据仍有待补充。



 0

结  语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均强调了绿色空间的重要性,但我们仍需务实、客观地看待其功效——绿色空间并不能直接治疗疾病,只有经过恰当的设计、维护和运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健康水平,促进自然疗愈方法的实施。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做出基于证据的设计决策,并进行使用后评估,确保设计方案能够达成既定目标。



致谢

感谢所有同事在EBHDL流程模型开发中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感谢玛丽·C·格拉姆科(Marie C. Gramkow)和张高超的大力支持


部分参考文献

[1] Stigsdotter, U. K. (2015). Nature, Health and Design. Alam Cip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opical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8(2), 89-96.

[2] Marcus, C. C., & Barnes, M. (1999). Healing Garden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3] Marcus, C. C., & Sachs, N. A. (2013). Therapeutic Landscapes,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Designing Healing Gardens and Restorative Outsdoor Spaces. Hoboken: Wiley.

[4] Sidenius, U., Nyed, P. K., Lygum, V. L., & Stigsdotter, U. K. (2017). A Diagnostic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y Garden Naca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8), 882. doi:10.3390/ijerph14080882

[5] Grahn, P., & Stigsdotter, U. K. (2010).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sensory dimensions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stress restor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94(3-4), 264-275. doi:10.1016/j.landurbplan.2009.10.012

[6] Corazon, S. S., Nyed, P. K., Sidenius, U., Poulsen, D. V., & Stigsdotter, U. K. (2018). A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efficacy of nature-based therapy for adults suffering from stress-related illnesses on levels of healthcare consumption and sick-leave abse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5(1), 137. doi:10.3390/ijerph15010137

[7] Sidenius, U., Stigsdotter, U. K., Poulsen, D. V., & Bondas, T. (2017). “I look at my own forest and fields in a different way”: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nature-based therapy in a therapy garden when suffering from stress-related i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12(1), 1324700. doi:10.1080/17482631.2017.1324700

[8] Stigsdotter, U. K., Corazon, S. S., Sidenius, U., Kristiansen, J., & Grahn, P. (2017). It is not all bad for the grey city—A crossover study o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storation in a forest and an urban environment. Health and Place, (46), 145-154. doi:10.1016/j.healthplace.2017.05.007

[9] Stigsdotter, U. K., Corazon, S. S., Sidenius, U., Refshauge, A. D., & Grahn, P. (2017). Forest design for mental health promotion—Using perceived sensory dimensions to elicit restorative respons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60), 1-15. doi:10.1016/j.landurbplan.2016.11.012


参考引用 / Source:

Stigsdotter, U. K., & Sidenius, U. (2020). Keeping Promises—How to Attain the Goal of Designing Health-Supporting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3), 78-89.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30015


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王颖

翻译|肖杰、王颖

制作|沈潼、冯康泰


点击此处了解最新出炉的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城市韧性”专刊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 


 END 


注: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

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